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推动主题教育走深走实,校党委组织了党的二十大精神宣讲团面向党员干部和广大师生开展常态化宣讲活动。根据科研单位党委部署安排,2023年6月9日,人权研究院邀请宣讲团成员、中国政法大学刑事司法学院院长刘艳红教授开展以“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 推进新时代法治人才培养”为主题的宣讲。宣讲会由人权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张伟教授主持。
党的二十大报告着重指出,要“深入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培育壮大哲学社会科学人才队伍”,“深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培养造就大批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刘艳红教授将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大报告中的重要论述与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加强新时代法学教育和法学理论研究的意见》结合,指出培养新时代所需要的法治人才是我们高校当前面临的重要任务,而如何将法治思想转化为法治理论,生成法治成果,为祖国塑造未来法治人才也是高校等科研机构面临的重要课题。因此,需要更高的政治站位,不仅满足职称评定等现实需要,更需要通过研究提升自身的学术和理论素养,进而使研究符合习近平总书记期待并与国家需求同频共振,这也就是习近平总书记讲的“要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精神内核。刘艳红教授进一步指出,习近平法治思想蕴含深邃的理论意涵,对学者而言就是将研究转化为写作的过程。这个过程也是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推进新时代法治人才培养的一个大目标。而每个人在对照实现这个目标时,都要结合自己的情况设定具体的目标。刘艳红教授就“如何写作法学论文”为人权研究院师生做了生动且深入的讲座。
刘艳红教授指出论文写作是“输入”(input)到“输出”(output)的过程,“论”是其中最重要的内容,是思维的转换,其主要解决六个方面问题,即文献综述、确定选题、逻辑大纲、内容创新、文献引用和学术规范。文献综述是基础。撰写文献综述既要以研究问题主题为核心搜集权威资料,又要避免被文献淹没。因此,要处理好中文文献和外文文献、历史文献和当下文献、主题文献和拓展文献之间的关系。文章选题决定文章的研究问题和方向,即首先要寻找真问题(找点),其次要框定研究范围(定调),最后要拟定论文题目(起名)。逻辑大纲是论文的核心,要注意结构的合理性,由浅入深层层推进论证,与论文题目要遥相呼应,要体现作者原创性观点,要做到前后流畅、自成一体。对内容而言,文章是“解答疑问-解决问题-论证问题”三个层面的结合,因此,亟需树立问题意识。
此外,刘艳红教授特别提示要注意文献引用的基本规则,如使用引注的必要性和适度性,文献来源应当真实、相关、权威,引注信息应准确、完整、简洁等,并尤其要在写作中注意学术规范。
人权研究院的师生与刘艳红教授积极互动,围绕近年来交叉学科和跨学科研究的趋势、文献的筛选方法、经典文献的阅读方法,以及直接引用和间接引用的使用等问题向刘艳红教授请教。本次活动在师生间的交流讨论后圆满结束!